01.01
2018
傳味大稻埕一呷子 ─ 老阿伯胖魷焿GRANDPAng' SOUP
1960年代,台北的延平北路愈晚愈鬧熱,時髦摩登的男男女女,在第一劇場看戲看電影、跳舞喝咖啡。散場了,就來後面巷子裡的小攤子吃碗魷魚焿和福州丸。
 
延平北路上的老阿伯
 
賣魷魚焿的是一位山東來的阿伯,每天早上六點,他會從家裡推著一輛木頭攤車出來,到了傍晚,再慢慢推回家。攤車上沒有招牌,客人只認得顧攤的阿伯,大家都叫它作「老阿伯ㄟ攤」。
 
老阿伯名叫龐興盛,他在1947年左右來到台灣,一位福州人姻親在大稻埕賣魷魚焿和福州魚丸,他就跟著學著做,之後自己接手。龐阿伯有著山東人的豪爽,總是把魷魚切成粗條,還足足有四指長,再以新鮮魚肉打成的魚漿,捏成一條條胖胖的魷魚焿,不但Q彈耐嚼,還特別大塊。福州魚丸一樣以魚漿包入胛心豬絞肉,加入蝦米提香,咬下去還會流出油汁。湯頭也不馬虎,煮魷魚的湯加入大骨熬成的高湯,不加味精和調味料,自然的鮮甜味道。
 
老阿伯的魷魚焿和福州魚丸,不僅是繁華台北紅男綠女的宵夜,還是大稻埕人的早餐,一碗魷魚焿和福州魚丸,吃飽了再上工!過了許多年,龐阿伯年紀漸漸大了,想把攤子收起來,但老客人捨不得,只好找回小女兒龐麗英與女婿陳加星幫忙。兩人接手後,小攤子終於掛上招牌,上面就寫著「老阿伯魷魚焿」。
 
每天透早,夫妻倆就蹲在電線桿旁捏魚漿。從早上7點開到下午兩點半。怕客人吃不飽,龐麗英還用豬油炒紅蔥頭自製油蔥酥,撒在熱騰騰的白飯上,特調的醬油膏淋個兩圈,又是一道招牌!
 
大稻埕一呷子的魷魚焿
 
如今,老阿伯的攤子傳到了外孫陳鏡全和龐仲良兩兄弟手上。一直到上小學前,陳鏡全都跟著爸媽及外公住在大稻埕,1980年代,正是延平北路的風光年代。一整條路上銀樓、精品店林立,除了第一劇場戲院,還有全台北第一間引進電動手扶梯的大千百貨及國泰戲院,每到假日總是滿滿的人潮。在雜貨店玩戳戳樂抽糖果、吃一支3塊錢的枝仔冰、看野台歌仔戲時台下煮紅糖椪餅…,是兄弟倆的童年回憶。
 
出社會後,陳鏡全曾輾轉不同工作,在外頭走了一圈,看到別家的魷魚焿多是機器打的,自己家始終堅持純手工製作,想到阿公的手藝失傳太可惜,於是開始跟著爸媽學做魷魚焿。和弟弟一起,慢慢接下了自家的生意。老阿伯傳到了第三代,仍然每天現做魷魚焿與福州丸,大稻埕在地的導覽團隊還帶著旅人來體驗手捏魷魚焿的難得技藝,跨越三代的堅持,成為大稻埕小吃文化的資產。
 
3年前,老阿伯搬到了迪化街北街的店面,裡面擺著外公留下的老秤錘和舊碗。老客人一樣尋來,照舊每天固定來吃,還多了許多慕名而來的日、港觀光客以及年輕朋友,門口總是排著隊。從小攤車變成一間店,陳鏡全希望,未來更要打造品牌。2018年,老阿伯入選台北市美食店家再造計畫,改名「老阿伯胖魷焿GRANDPAng' SOUP」重新出發,讓大家永遠不忘龐爺爺的爽快大方!
 
一碗魷魚焿或福州丸,配上一碗油蔥飯,老台北的古早味,裝進了藍花磁碗。即便錯過了延平北路的黃金年代,老阿伯的胖魷焿,希望讓在地人與遠方來客,一樣吃得痛快澎湃!